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是他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,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的殷切期望与人生智慧。这篇短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,却成为了后世修身立志的名篇。
《诫子书》夫 (fú) 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 (fú) 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(注:文中“淡泊”一作“澹泊”[dàn bó];“淫慢”一作“慆慢”[tāo màn])
字词释义夫 (fú):句首发语词,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。君子:品德高尚的人。
行:行为操守。静:摒除杂念和干扰,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。修身:修养身心。俭:节俭。养德:培养品德。淡泊(澹泊):内心恬淡,不慕名利,清心寡欲。明志:明确志向。宁静:这里指安静,集中精神,不分散精力。致远:达到远大目标。广才:增长才干。淫慢(慆慢):放纵懈怠,过度享乐。淫:过度。慢:懈怠。励精:振奋精神,尽心专心。险躁:轻薄浮躁,冒险急躁。与“宁静”相对。治性:修养性情。治:修养。年与时驰:年华随同时光飞逝。意与日去:意志随岁月消磨。枯落:枯枝落叶,比喻人年老志衰,无用于世。多不接世: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。接世:接触社会,为世所用。穷庐: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。将复何及:又怎么来得及。
逐句释义(翻译) 君子的行为操守,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,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。
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,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。
学习必须静心专一,而才干来自于学习。
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,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。
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,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。
年华随时光而飞驰,意志随岁月而流逝。
最终枯败零落,大多不接触世事、不为社会所用,
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,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? 内容解析 《诫子书》的核心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教诲,强调修身养性、治学做人的道理。 文章围绕“静”字展开论述,并将失败归结于“躁”,对比鲜明。 1. 修身是根本:开篇即点明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。“静”是向内观照、涵养心性的基础,“俭”是外在行为上的克制,二者是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。
2. “静”与“明志”、“致远”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是流传千古的名句。它说明了唯有摆脱名利的束缚(淡泊),才能确立清晰的志向;唯有保持心灵的宁静,才能洞察本质、实现远大的目标。 这里的“宁静”不是绝对的静止,而是指心无杂念、专注投入的状态。
3. 学习、才干与志向的关系:诸葛亮清晰地阐述了“学”、“才”、“志”三者的逻辑链条:学习需要宁静的心态(夫学须静也),才干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(才须学也),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(非学无以广才),而没有坚定的志向则无法学有所成(非志无以成学)。 这说明志向是学习的动力,学习是增长才干的途径,而宁静是有效学习的前提。
4. 警示“淫慢”与“险躁”的危害:文章后半部分告诫要避免“淫慢”(放纵懈怠)和“险躁”(轻薄浮躁),指出它们会阻碍精神的振奋和性情的陶冶。这从反面强调了自律、勤奋和沉稳的重要性。
5. 惜时与济世的劝勉:“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”警示时光流逝、意志消磨的可怕。“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”则是对虚度光阴、碌碌无为、最终无法服务社会(多不接世)的深沉慨叹与警示, 激励儿子要珍惜时间,有所作为。
写作背景与意义 这篇文章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(公元234年),是诸葛亮晚年写给时年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。 当时诸葛亮为国事操劳,深知自己可能无法长久陪伴儿子成长,便写下此文予以告诫。 他曾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表达对诸葛瞻“聪慧可爱,嫌其早成,恐不为重器”的担忧,因此这篇《诫子书》也蕴含了他防止儿子恃才而骄、期望其稳重大器的深意。 《诫子书》虽篇幅短小,但言简意赅,精炼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。 它超越了单纯的父训,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典范之作,其倡导的“淡泊明志”、“宁静致远”等思想,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
今天,以我个人浅 薄的见识,尝试去解析《诫子书》,与读者诸君共勉!欢迎各位批评指正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嘉汇优配-正规炒股软件有哪些-配资网站排行-配资正规炒股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