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空军的变化快得惊人。
重型战斗机序列早已不是苏27、苏30的天下。
苏35和歼16,一个进口,一个国产,短短几年角色彻底反转。
2016年苏35刚交付时还被当作尖端战力,如今却退居二线,成了陪练机。
歼16则数量激增、性能跃升,被不少观察者称为“苏27家族最强衍生型”。
2014年,中国与俄罗斯签署合同,采购24架苏35。
2016至2018年完成交付。
此举并非盲目信任俄制装备,而是现实所需。
彼时歼20尚未批量列装,歼16刚定型,涡扇15发动机仍处攻关阶段。
苏35搭载的117S发动机具备矢量喷口和大推力,既能填补战力空窗,又可作为技术参照。
买它,一半为战备,一半为学习。
苏35确实在2016至2017年间短暂风光。
央视画面中,它常以“最先进现役战机”身份亮相。
但2017年歼16定型并开始批量装备后,局面迅速逆转。
对抗演习中,苏35屡次被歼10C、歼16“击落”。
问题不在机动性——苏35的超机动能力毋庸置疑——而在雷达与航电系统严重滞后。
“雪豹E”雷达虽为无源相控阵,但探测精度、多目标跟踪能力、抗干扰水平远逊于歼16的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。
有飞行员透露,苏35在超视距阶段就常因信息劣势陷入被动。
外界推测,中国空军内部对苏35的评价趋于一致:“十年未变”。
如今24架苏35分散部署,单个航空旅最多仅配属6架左右。
它们不再承担一线作战任务,而是专门用于高难度对抗训练。
苏35能完成大仰角爬升、超低速盘旋、快速滚转等极限机动,为歼16飞行员提供逼真的战术对手。
通过与其对抗,飞行员可暴露自身在能量管理、雷达使用、战术协同等方面的弱点。
苏35的价值,已从“作战平台”转向“训练资产”。
这种角色转变,是中国空军三十年自主化进程的缩影。
1990年代初,为快速提升战力,中国引进70余架苏27。
随后引进生产线,组装出歼11A。
1990年代末,又采购100架苏30系列(空军76架、海军24架),承担对地对海打击任务。
这些俄制战机构成当时空军主力。
转折发生在2004年。
歼10A定型,歼11B开始批量生产。
两者虽脱胎于苏27,但已全面国产化:雷达换为国产脉冲多普勒,机体采用复合材料减重,航电系统自主集成。
反观俄方,苏27使用的N001雷达技术陈旧,缺乏下视下射能力,航电架构封闭落后。
中国空军果断停止采购俄制战斗机,拒绝了苏34、苏30MK3等后续推销。
2014年重启采购苏35,并非战略倒退,而是精准的过渡安排。
当时歼20、歼16、歼10C均未形成规模战力。
苏35可应急,117S发动机亦可为涡扇15研发提供参考。
这是一次有明确时限的技术借用。
结果远超预期。
苏35交付后不到两年,歼16即全面铺开。
沈阳飞机公司生产线全力运转,取代歼11B的生产任务。
至2024年,歼16数量突破350架;2025年极可能接近甚至超过400架。
这是全球现役数量最多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。
美国F-15E系列总数不足250架,俄罗斯苏30/35机队亦未达此规模。
关键在于,歼16全系统国产,维护、升级、备件完全自主,不受制于人。
歼16基于歼11BS深度改进,融合苏30MKK多用途理念,定位为四代半重型多用途战斗机。
双座构型:前舱飞行员负责飞行与空战,后舱武器系统官专注对地对海打击及电子战。
动力采用涡扇10B发动机,单台推力135千牛,最大速度2.4马赫,作战半径1500公里,挂三副油箱时航程超3000公里。
武器挂载能力极为强悍。
12个外挂点,最大载弹量8吨。
可同时挂载4枚鹰击系列反舰导弹、4枚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及2具电子战吊舱。
霹雳15射程超150公里,配合有源相控阵雷达,具备先敌发现、先敌发射能力。
对地可使用激光/卫星制导炸弹,对海可发射鹰击83、鹰击12等重型反舰武器。
更存在专用电子战型号——歼16D,翼下挂载多型电子干扰吊舱,具备区域电磁压制能力。
常有人以苏35机动性更强为由,断言其空战胜算更高。
这是对现代空战的严重误判。
超视距作战主导战场,态势感知、信息融合、电子对抗能力决定生死。
歼16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数十目标,引导多枚导弹攻击;苏35的“雪豹E”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多目标处理与抗干扰方面存在代差。
苏35是肌肉发达但感知迟钝的格斗者;歼16是感知敏锐、决策迅捷、打击精准的体系节点。
国际评价逐渐转向。
部分俄罗斯媒体承认,歼16在制造工艺与系统集成上已超越所有苏27衍生型号。
英国军事分析人士称其为“非隐身战机战力天花板”。
美国《军事观察》2024年指出,歼16实战效能可能已超过F-15EX——此论虽存争议,但足以说明外界认知正在重塑。
2025年,中国空军先进战机规模已达战略级。
歼20约320架,歼16近400架,歼10系列(主力为歼10C)约600架,仅此三型即超1300架。
日本防卫省非公开评估认为,中国四代以上战机总数或已突破1500架。
对比美军1610架总规模,其F-16、A-10等老旧机型占比过高,真正可对标歼16/歼20的F-22、F-35、F-15EX数量有限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战机全链条自主,出勤率高、升级灵活、成本可控;美军F-22生产线关闭,F-35维护复杂、出勤率长期低迷。
自主可控优势在实战部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南海方向,歼16挂反舰导弹前出巡航,遇外机抵近可瞬时切换空战模式驱离;东海方向,挂电子吊舱配合预警机构建电磁压制网。
这种多任务无缝切换能力,依赖完整的国产航空工业体系支撑。
苏35则受制于俄方:备件需进口,软件升级需授权,兼容性差。
有迹象表明,中方正尝试破解苏35飞控代码,未来或如当年升级苏27般,为其换装国产雷达与电子战系统,延长服役寿命。
但即便如此,它也难以重返一线。
出口市场亦反映此趋势。
俄罗斯试图向伊朗、阿尔及利亚推销苏35,但中国战机正强势切入。
巴基斯坦采购歼10C,埃及在联合演习中使用歼16,中东多国亦在接触中国航空工业。
原因简单:性价比碾压。
苏35单价约8000万美元,附带政治条件;歼10C仅4000余万,售后便捷。
歼16虽贵,但性能全面领先,全寿命周期成本更低。
未来十年,中国战机国际份额将持续扩大,俄制装备传统优势正被系统性瓦解。
苏35的命运,正是中国航空工业三十年跃升的注脚。
从90年代引进苏27“拜师学艺”,到21世纪初仿制改进出歼11,再到如今自主研发歼16、歼20等世界顶尖机型,每一步都踩在实处。
苏35刚到时,尚有人忧心国产机难当大任;数年后,国产机不仅接棒,更实现超越。
这不是偶然,是无数工程师、试飞员、工人日复一日攻坚的结果。
网友感慨:看俄制战机,从仰视到平视,如今偶尔可俯视。
歼16绝非终点。
改进型号已在推进:尝试融入人工智能辅助决策,提升后舱武器官目标识别与打击效率;努力强化电子战能力,整合新型干扰与反辐射导弹;甚至测试新型发动机,进一步优化推重比与燃油效率。
400架规模,叠加持续迭代,意味着未来十年歼16仍是中国空军绝对中坚。
苏35继续在训练场发光发热,用其高机动性锤炼新一代飞行员。
它的退场,不是失败,而是见证——见证国产装备如何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。
空军强,则国门固。
今日中国领空,不再依赖进口装备撑场面,而是由一套自主、先进、可靠的国产体系牢牢守护。
歼16划过的每一道航迹,都是这条自主之路的铁证。
嘉汇优配-正规炒股软件有哪些-配资网站排行-配资正规炒股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